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

「動態雕塑」Moving Plastic範例

19世紀末風行的舞蹈創作方式,早期現代舞-音樂視覺化
mark morris 莫里斯《falling down stairs》墬落樓梯


       1910 年代現代舞的「音樂視覺化」(Music  Visualization)運動。此時,美國現代舞蹈家  Ruth  St.  Denis (1879-1968)運用瑞士音樂教育家Emile Jaques-Dalcroze(1865-1950)的音樂 教學理論,發展出一套名為「音樂視覺化」的現代舞編舞理論與手法。抽象的音 樂被以肢體動態轉譯成為視覺藝術,音樂中的各種元素,如旋律、節奏、句法、 和聲、對位等,皆成為舞者於舞蹈空間位移與造型的靈感或素材。此種現代舞初期強調音樂與舞蹈領域相互緊密合作關係的編舞手法,其影響直至今日。

       其中以編舞家 Mark Morris 被公認為繼編舞大師 George Balanchine(1904-1983)之後,深闇「音 樂視覺化」的編舞家。1994 年,Morris 與大提琴家馬友友(Yo-Yo Ma, 1955- ) 合作,嘗試將 Johann Sebastian Bach(1685-1750)第三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( Suite für Violoncello solo Nr.3 C-Dur BWV1009 ),編創成現代舞作品« Falling down Stairs »較有名。此部作品使用的音樂早於舞蹈動作誕生,而編舞時,舞蹈家以音樂結構和運 動作為動作設計之靈感素材,再加上舞蹈家企圖以舞蹈動作來表現音樂音型運動 與情感等因素,使得« Falling down Stairs »無庸置疑為典型之「音樂視覺化」舞作。

       查考«表演藝術»雜誌第七十一期(1998 11 ) 49-51,由黃尹瑩所撰的<在巴哈的音樂中「墜落樓梯」一馬友友和其里斯的«巴哈靈戚»>等文可得知。(江品誼,音樂視覺化的理論與實踐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